尼洛替尼(Nilotinib)作为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靶向治疗的核心药物,虽显著提升了患者生存率,但在临床应用时需高度关注其潜在风险,充分了解药物的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全血细胞计数(CBC),前2个月每2周1次,之后每月1次或根据临床需要,及时处理骨髓抑制。
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定期监测心电图(基线、用药后7天、剂量调整后及定期),评估QTc间期。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定期检测电解质(钾、镁、钙、磷、钠),纠正电解质紊乱,避免与延长QT间期的药物合用。
治疗前评估心血管状态,监测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按标准指南管理,出现急性心血管症状(如胸痛、肢体缺血)立即就医。
每月或根据临床需要监测肝功能(ALT、AST、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儿科患者需更频繁监测。肝功能损害患者需调整剂量,密切监测毒性反应。
定期监测血清脂肪酶,若升高伴腹痛,暂停用药并排查胰腺炎。监测血脂、血糖水平,尤其是治疗第1年,警惕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糖。
治疗前确保患者充分水化,纠正高尿酸血症,尤其适用于高白细胞计数或疾病进展患者。
监测出血症状(如黑便、鼻衄、颅内出血征兆),及时处理。监测体重、水肿及呼吸功能,出现快速体重增加或呼吸困难时评估体液潴留(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定期评估身高、体重、骨龄等生长发育指标,警惕生长迟缓,尤其是12岁以下儿童。
告知育龄女性尼洛替尼可致胎儿伤害,治疗期间及停药后14天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哺乳期女性禁止哺乳,治疗期间及停药后14天避免母乳喂养。
避免与强CYP3A4抑制剂(如酮康唑)、诱导剂(如利福平)及质子泵抑制剂(PPI)合用,可替换为H2受体阻滞剂或抗酸剂,间隔服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