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CCA)是起源于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被称为“隐匿杀手”,早期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出现腹痛、黄疸、皮肤瘙痒、尿色加深如红茶和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往往已经进展到了晚期,五年生存率仅为2%,并且黄种人的发病率是其他人种的两倍,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
目前根治性切除术是胆管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选择,但由于其独特的解剖学特点,胆管癌易出现转移,即便手术也难以完全切除病灶,复发率高,而晚期胆管癌患者绝大多数选择药物治疗以改善预后,英菲格拉替尼(Truseltiq、Infigratinib)凭借其良好的疗效优势,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2021年5月21日,美国药监局(FDA)批准英菲格拉替尼在美国上市,适用于既往接受过治疗的伴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FGFR2)融合及重排突变的局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FGFR2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突变中最常见的亚型,在胆管癌中的检出率约为10%,在临床试验中,此类患者接受英菲格拉替尼治疗,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活性和耐受性。
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上的一项2期临床试验,评估了英菲格拉替尼在既往接受过吉西他滨治疗后疾病发生进展、FGFR2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该试验共纳入61例FGFR2突变患者,其中48例患者伴有FGFR2融合,主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
研究结果显示,FGFR2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接受英菲格拉替尼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8 个月,客观缓解率为14.8%,疾病控制率为75.4%,而伴有FGFR2融合的患者的数据更为可观,其客观缓解率为18.8%,疾病控制率高达83.3%。
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高磷血症、疲劳、口腔炎和脱发,41%的患者发生3 级-4级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高磷酸盐血症、口腔炎和掌跖红肿。
该2期临床试验证实,英菲格拉替尼对伴有FGFR2融合的化疗难治性胆管癌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活性,且毒性可控。基于英菲格拉替尼的多项研究结果,博鳌超级医院消化中心主任李江峰表示“目前国内尚无治疗胆管癌的靶向药物,而英菲格拉替尼将会开启胆管癌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目前除英菲格拉替尼外,关于治疗胆管癌的药物有150种,非在研药物有22种,处于药物发现阶段的有6种,临床前阶段的药物有12种,处于临床申请阶段得有3种,处于临床1期的药物有48种,处于临床1/2期的药物目前有13种,处于临床2期的药物目前有54种,处于临床2/3期的药物目前有2种,处于临床3期阶段的有6种,处于申请上市阶段的药物有4种,已经上市的仅有7种,由于篇幅问题,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两种已经上市的药物,其他药物后续会为大家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可以持续关注。
佩米替尼是首款获FDA批准上市的FGFR抑制剂,于2020年4月在美国上市,用于不可切除、局部恶性或转移的伴有FGFR2融合的胆管癌抢救治疗,在一项2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该药治疗的胆管癌患者总生存期(OS)长达21.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9个月,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目前该药已被批准与化疗联合使用,可增强化疗药物使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卡培他滨是治疗胆管癌的“老牌战将”,现为术后辅助化疗的首选方案,由罗氏公司研发,早于1998年4月首次获FDA批准在美国上市,是一款TYMS抑制剂,可干扰细胞复制过程,杀死肿瘤细胞。除胆管癌外,该药还可以用于治疗结肠癌、乳腺癌和胃癌等。
适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并伴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FGFR2)融合或其他经FDA批准检测的重排的成人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