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拉菲布拉诺(elafibranor)是一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通过激活PPAR受体来改善肝功能指标。
(1)、老年患者:≥65岁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75岁以上患者需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2)、孕妇:可能造成胎儿伤害,用药前需确认未怀孕,治疗期间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3)、哺乳期妇女:治疗期间及末次给药后3周内不建议哺乳。
(1)、埃拉菲布拉诺可能导致肌痛、肌病和横纹肌溶解,尤其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合用时风险增加。
(2)、用药前需评估肌痛或肌病症状,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
(1)、临床试验中,6%的埃拉菲布拉诺治疗患者发生骨折,而安慰剂组无骨折报告。
(2)、需按照现行标准监测和维护骨骼健康。
(1)、激素避孕药:埃拉菲布拉诺可能降低激素避孕药效果,建议改用非激素避孕方法或加用屏障避孕法。
(2)、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增加肌病风险,需加强监测。
(3)、利福平:可能降低埃拉菲布拉诺疗效,需监测生化反应。
(4)、胆汁酸结合树脂:需间隔至少4小时服用。
(1)、基线检查:肝功能(ALT、AST、TB、ALP)、肌酸磷酸激酶(CPK)、肾功能、妊娠试验(育龄女性)。
(2)、肌肉症状评估:详细询问肌痛、肌无力等症状。
(3)、骨骼健康评估:评估骨折风险因素。
(4)、合并用药评估:特别关注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
(1)、肝功能监测:治疗期间定期检测ALT、AST、TB和ALP。
(2)、肌肉症状监测:关注新发或加重的肌肉疼痛、无力等症状,必要时检测CPK。
(3)、骨折监测:关注新发骨折或骨痛症状。
(4)、不良反应监测:重点关注体重增加(23%)、腹泻(11%)、腹痛(11%)、恶心(11%)、呕吐(11%)、关节痛(8%)、便秘(8%)、肌肉疼痛(7%)、骨折(6%)等常见不良反应。
(1)、药物性肝损伤:如出现肝功能恶化或肝炎症状(如黄疸、右上腹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需中断治疗。
(2)、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等过敏症状,需根据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停药。
(3)、胆道梗阻:如疑似胆道梗阻,需中断治疗并临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