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它的特点是产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在骨髓内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并且能够通过血液在全身扩散,导致病人出现贫血、容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症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因仍未明确,但认为费城染色体与该病密切相关。目前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大约每10万有1至2个人患有该病。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造成。
慢粒是比较罕见的一种恶性疾病,约占全部肿瘤的0.3%,在成年人中约20%;在普通人口中,每100,000人中就有1-2人患有这种疾病。慢粒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但多见于50多岁的患者,其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且男性多于女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慢性、加速期、突变期等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病程较长。在这些患者中,约90%的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慢性阶段,而在这些患者中,有3%到4%的患者会发展到急性阶段。
博舒替尼(bosutinib)是一种口服的 SRC和BCR-ABL双重抑制剂,2012年9月4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可抑制伊马替尼耐药的多种BCR-ABL突变(如Y253H/F、E255K、F359V、D276G),但对T315I突变无效。与其他 TKI激酶抑制剂不同的是,博舒替尼对 PDGFR、C-KIT抑制活性很低,因此副作用相对较低。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其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死亡的风险,但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耐药性。
博舒替尼是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这部分耐药的白血病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国外进行的一项试验中,共招募了536例Ph+或Ph-新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意向治疗[ITT]人群),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伊马替尼治疗组和博舒替尼治疗组,旨在对比伊马替尼和博舒替尼单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试验结果如下图: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进行到12个月时,博舒替尼治疗组的主要分子反应率达到47%,伊马替尼组为37%,博舒替尼治疗组比伊马替尼组主要分子反应率高出10%。到第18个月时,博舒替尼治疗组的主要分子反应率已经达到61%,伊马替尼治疗组为53%,博舒替尼治疗组仍然比伊马替尼治疗组高出8%。从图表可以看出,博舒替尼在分子学反应率和遗传学反应率上均优于伊马替尼,在本研究中,博舒替尼在初次发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与伊马替尼相比,博舒替尼在 MMR和 CcyR两方面均有更好的效果,而且起效时间更短,预期生存率也更高。
适用于治疗成年患者:
1、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CML)慢性期(CP)
2、对先前治疗有耐药性或不耐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CML)的慢性期、加速期(AP)或急变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