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通常发生于乳房乳腺小叶或乳腺导管上皮,是女性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绝经期前后的女性为高发人群,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内分泌辅助治疗始于1896年Beatson的报道中,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比较了阿那曲唑(Arimidex,anastrozol)与依西美坦(Exemestane)在辅助内分泌治疗乳腺癌中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
探讨阿那曲唑与依西美坦在辅助内分泌治疗乳腺癌中的临床疗效。
本试验共纳入120名乳腺癌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63)。观察组患者接受阿那曲唑治疗,每日一次,每次口服1mg,饭后半小时服用(上午9点),治疗6个月,对照组患者接受依西美坦治疗,每日一次,每次25mg,饭后口服,治疗6个月。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雌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PFS。
依据《临床肿瘤内科手册》中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治疗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体积缩小≥50%;病情稳定(stabledisease,SD),治疗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体积缩小﹤50%或增大﹤25%;病情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治疗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体积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总缓解率(overallresponserate,ORR)=(PR+CR)例数/总例数×100%。于治疗6个月后复查影像学评价临床疗效。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后抽取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2ml,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后,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的E2、E1、P水平。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率。
每隔两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记录患者肿瘤是否发生进展(每两个月复查影像学)或出现死亡,随访截止时间为治疗后2年或肿瘤发生进展,记录患者的一线PFS和二线PFS。
(注:PFS:从治疗开始至肿瘤发生进展或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时间;一线PFS:初次接受内分泌治疗(排除解救化疗)患者的PFS;二线PFS:在一线内分泌治疗失败后患者再次接受其他内分泌治疗的PFS。)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率(ORR)为52.63%,对照组的0RR为52.38%,无明显差异。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2、E1、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2周后,两组患者的E2、E1、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2周后,两组患者的E2、E1、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面部潮红、乏力、骨关节痛、腹泻、头痛、恶心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的一线PFS和二线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那曲唑与依西美坦辅助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疗效相当,均可降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延长患者的PFS,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但在用药安全性上,阿那曲唑优于依西美坦,值得临床重视。
1.适用于绝经后妇女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2.适用于绝经后妇女激素受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
3.适用于曾接受2-3年他莫昔芬辅助治疗的绝经后妇女激素受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