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合成抗菌药物,属于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其独特的抑菌机制使其成为对抗耐药菌株(如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重要选择。
(1)、伪膜性肠炎风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需警惕腹泻症状,严重时需停药并针对性治疗。
(2)、血小板减少症:尤其需关注长期用药(>2周)、合并出血风险或联用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的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
(1)、肾上腺素能药物:利奈唑胺可增强伪麻黄碱等药物的升压作用,联用时需减少后者剂量并监测血压。
(2)、5-羟色胺能药物:虽未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血清素综合征,但理论上与SSRIs等联用可能增加风险,需密切监测异常体征(如高热、震颤、意识模糊)。
(3)、其他抗菌药物: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等联用未显示药动学影响,但需根据病原学结果评估联合用药必要性。
(1)、利奈唑胺原型药物无需调整剂量,但其代谢物可能在重度肾功能不全者体内蓄积,需权衡风险后使用。
(2)、血液透析后给药:约30%药物在透析中被清除,建议透析结束后补充剂量。
轻中度肝功能损害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肝功能不全者数据不足,需谨慎使用。
(1)、儿童:尚无明确剂量推荐,需根据体重调整(10mg/kg),但清除率高于成人,半衰期较短。
(2)、老年人(≥65岁):无需调整剂量,但需关注共病与合并用药。
(1)、妊娠分级C:动物实验显示胚胎毒性,仅限潜在获益大于风险时使用。
(2)、哺乳期:大鼠乳汁中药物浓度与血浆相当,人类数据缺乏,建议暂停哺乳。
(1)、微生物学检查:用药前需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和药敏试验,指导目标治疗。
(2)、临床评估:关注感染症状(如体温、白细胞计数)及影像学变化,尤其对复杂感染(如肺炎、菌血症)。
(1)、血液系统:每周监测血小板计数,长期用药者增加频次。
(2)、血压与神经系统:联用升压药或抗抑郁药时监测血压及神经精神症状。
(3)、消化系统:出现腹泻需排查艰难梭菌感染,必要时行毒素检测。